Feeds:
文章
留言
隱私不保的年代 :網路的流言蜚語、人肉搜索、網路霸凌和私密窺探(2版)

隱私不保的年代 :網路的流言蜚語、人肉搜索、網路霸凌和私密窺探(2版)
The Future of Reputation: Gossip, Rumor, and Privacy on the Internet
作者: 丹尼爾.沙勒夫
原文作者:Daniel J. Solove
譯者:林錚顗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5/05/25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5925

【心得】
  之前有去看過一部電影「高年級實習生」,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勞勃狄尼洛很注重其長官的隱私權,雖然身為執行長的下屬,常常會聽到公司機密,以及接觸到執行長個人隱私的領域。但勞勃狄尼洛卻不會因此在辦公室大談其長官的個人隱私及公司機密,更能適時地從中協助其長官擺脫困境。

  這種事若發生在有些職場上,早就被人放在群組上,拿出來八卦一翻,更別說有人會注意到他人隱私及感受。有些人就只是喜愛探人隱私 ,其目的不在於他有多關心您、多在乎您,或者想協助您。他們要的頂多是與人八卦聊天打屁時,有個更好的揶揄對象罷了!久而久之,有時 也會花太多時間在這種毫無建設性的議題上,而感到乏善可陳。
  記得Facebook剛在網路上興起時,許多人都不見得可拿捏好自我的隱私,亦或是尊重他人隱私,當時的Facebook也受到許多人批評,其在 隱私權保護上做得不周延。也有些長官會透過FB處心積慮地,在窺探其下屬的隱私,他們在意的不是真正出自於關心下屬,更多是在監視。所 以當我們在網路上發表言論或散佈資料時,更要謹言慎行,網路上的許多行為,看似很自由,可隨心所欲,但也會受到法律上的規範。

  這本書的作者是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教授,丹尼爾‧沙勒夫的著作。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寫得比 麥爾荀伯格的「大數據隱私篇」還來得好,討論的內容也更豐富,更令人省思。而大數據隱私篇一書的重點大多圍繞著「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現在歐盟也是在要求google搜尋引擎的資料保留,也要有個適當期限或者消失的機制,讓有些資料能自動刪除,我想下次有空再與大家分享心得。

(歐洲法院:Google 必須尊重使用者的「被遺忘權」; https://share.inside.com.tw/posts/4812 )

  這本書【隱私不保的年代】舉出許多案例,在網路上因一句無心的留言,或散佈謠言,其傳播速度、殺傷力都比線下交流來得強大。而「言論自由」與「穩私權」這天秤二端的法碼,更是讓我們去思考如何拿捏得宜。最近看新聞時,也發現有更多報導時,大都會尊重這些平民百姓,包含成年人及未成年人,無論一開始是否對或錯,至少都會將當事者打馬賽克,我想這是一種對當事者隱私權的尊重,在未審判前應給予合理的隱私保護。即使在審判後或幾年後,是否也要有給予「被遺忘權」,讓當事者也能重新開始?面對全新的人生。

【內容摘要】
※保護隱私免於揭發,讓人有空間去改變,去定義自己和自己的未來,以免成為「自己過去記錄的囚犯」。
※「名聲是一件無聊騙人的東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麼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麼過失」…名聲可以是脆弱的、可以被操作的和不正確 的。

※「八卦是最基本的資訊交流,教導人們其他的生活方式與態度,團體的價值也因其遭到改變或加強」。當我們揭開面紗而偷窺人們的私生活 時,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群體極化效應」-當群體聚集在特定議題上時,他們傾向於極端化他們的意見,因而引起更極端的觀點。

※誹謗法包括兩種侵權行為-文字與口頭毀謗。
※隱私侵權法共有四個侵權行為:1.侵入他人的私密領域;2.公開揭露私人事實;3.誤導;4.盜用。

※有些學者認為,當隱私與言論自由發生衝突時,最高法院應該廢止隱私侵權法的效用。
※倘若沒有隱私,許多人可能無法暢快地說出坦白的話。保護隱私,實際上是可以促進言論自由的,而不是限制言論。

※匿名讓人們逃避他們為言論所應負的責任,但這是有代價的,喪失了用作者真名所能帶來的光榮感。
※匿名是保護隱私的一種形式,卻也幫助違反隱私。匿名可以經由讓人們自由談論而不必被公開身分的方式維護隱私,卻也藉著讓人們便容易侵入他人隱私的狀況下侵害隱私。

※在網際網路上,人們難道不該有一些可以停止散布他們的祼照、謊言或個人資訊的能力嗎?
※今天,隱私已不再只是某事是否已經暴露給別人的問題了。最重要的是,暴露的本質以及資訊被用來做了什麼?

※人們願意分享各種各樣的資訊,只要是在他們控制之下。
※二元隱私觀點的問題在於它是個非黑即白的主張。我們往往不希望絕對的祕密。相反地,我們希望控制我們的資訊如何被使用、透露給誰、如何傳播。我們要限制資訊的流動,而不是完全讓它停止不動。

※數位時代的隱私比老式的隱私複雜了許多。我們幾乎很難完全隱藏我們的生活資訊,但這不意味我們不期待限制其使用方便性、確定它停留 在一個特殊社交圈內,或著對它實施某個程度的控制。

成為讓部屬願意追隨的上司:51個帶人先帶心的領導力

成為讓部屬願意追隨的上司:51個帶人先帶心的領導力
ついていきたい」と思われるリーダーになる51の考え方
作者: 岩田松雄
譯者:劉滌昭
出版社:悅知文化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出版日期:2013/11/28
語言:繁體中文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8797

【心得】
「領導統御是一門學問,管理能力也是需要學習培養的」。如果你能認同這句話,那麼這本書才值得推薦給你。一般能當上主管的人,皆 有其過人長處的特點,大多是工作努力,能在其專業領域獨樹一格的人。當上主管後,卻不見得每位主管都能謙卑地,學習如何當位主管?有 些不肯學習管理學的主管們,當他們遇到衝突或危機處理時,往往會採取人性最原始、醜陋的方法,通常以「負面的手段及方法」在處理他們 所不喜歡的人、事、物。

  即使你不是位主管,也可學習著用主管的角度在看事情,更有助於自己在職場上缺點的改進。其次,也可了解你直屬上司所做的決策是否 合理?管理上是否有盲點?在職場上,上司真正了解下屬比下屬了解上司還難,為何這麼說呢?權力核心的集中,也象徵著周遭有一堆阿諛奉 承的人圍繞著,揣摩上意、迎合主管意思,一直在你我身旁的職場上,不斷的上演著,主管很難聽到真心話。反之,上司不斷地在做決策,不 斷地在傳達他的想法,其一言一行,下屬都會不斷的關注、推測,主管的喜好、個性,都容易被下屬掌握。

  假若當上主管就應去思考,自己身上是否有一些東西,值得讓下屬去學習、效法的。而不是只會聊八卦、批評、惡鬥、造謠,最後自己分 化自己的團隊,一個組織其實不需要這種類型的人當主管,這對組織是種長期的傷害。

  主管的品德修養,是書中作者極為重視的。當掌權時,如何面對種種誘惑和非法行為?是否能始終如一地做一個正直的人?在在考驗一位 主管的品德是否崇高。並強調「權力就是責任。當權力擴大,責任也隨之增加。而在責任增加的同時,是否能夠自律?是否還能注意到比你弱 勢的人?」

【內容摘要】
※不道人長短,也不驕傲自誇。說人壞話等於是貶低自己的格調,不能不注意。
※是否能為社會大眾謀福利,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

※人很脆弱,而且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所以,當顯露出弱點時別把它當一回事,這是人之常情。
※要糾正某些事情時,先給予下屬肯定,或先加以誇獎之後,再來糾正。

※沒有親赴現場、不重視現場,或不考慮別人的立場,是無法發現許多事情的真相或問題。
※平時就應努力建立起不需要跟下屬渴酒也能聽到員工心聲的關係。

※擁有很多挫折和痛苦體驗的人才應該成為領導者。因為他們了解受挫的心情,有了同理心,也才能做出適當的行動。
※應重新檢討對部屬或晚輩的態度,重視的程度應超過位居高位的人或上司。面對較弱勢的人,必須抱持更重視的態度。

※有些人在上司面前表現出非常低姿態,對下屬卻擺出不可一世的樣子。越是對上司諂媚的人,越會要求下屬以相同態度對待自己。

※我習慣先聽事實,然後再問下屬對此事的意見。如果不這麼做,就只能聽到判斷,而聽不到事實。
※勇於承認自己仍有缺點,才會更加努力改正。保持這種態度,自然就能持續成長。

 

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作者: 芮貝卡.史克魯特

原文作者:Rebecca Skloot

譯者:賴盈滿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1/04/01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00929

【心得】

  海拉細胞(HeLa Cell)是我之前在研究所實驗室裡最常聽到的細胞株,它常被拿來做各種生物實驗。而我常在實驗室裡分析的生物晶片資料,也常看到它(HeLa Cell)的出現。直到我最近在研究個人資料保護法與基因隱私相關的議題,才在某些文獻探討中發現此書,於是就很好學地買回來研讀一翻。

  1951年,海拉細胞是取自一位婦人得了子宮頸癌的細胞,後來為了匿名化,將其婦人本名海莉耶塔‧拉克斯(Henrietta‧Lacks)簡化為「海拉」。但以當時的病歷表來看,似乎也未將其去連結化,其實還可以找到識別她本人的方式。

 

  子宮頸癌分成兩種,一是穿透子宮頸表面的侵襲性癌,另一是沒有穿透表面的非侵襲性癌,正式名稱為「原位癌」。醫學界直到1941年才有能力診斷出原位癌,檢測方式也就是「子宮頸抺片」的診斷法。在那年代醫學界還是個權威,醫師從你身上取得任何細胞,或之後有任何研究貢獻,病人是永遠不知道的。有些更惡劣的醫師為了醫學研究,會殘害病人,施打莫名的藥劑,只為要得到實驗組及對照組的比對。而二次世界大戰後,最有名的「紐倫堡大審」更發現有許多納粹醫師,拿人體來做實驗,嚴重違反醫學倫理,但在這之前,醫學倫理是並不被重視的。

 

  現今,我們去醫院做檢查,都會簽一堆同意書,這些同意書其實我們很少詳細去閱讀,但「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已經是維護個人權益不變的準則,人們有權利知道醫師如何治療病人,而人體實驗也必需徵求病人的同意方可執行,也要告知病人相關可能的副作用。

 

  當我們到醫院後,做完某種手術後,你可否曾想過,那些從你身上切割下來的組織,最後它會到那裡去?其實,有更多的組織都提供學術研究了。將來這些組織的研究,或許有一日會發現治療的藥物,近而申請專利,你是否可主張你對此專利的貢獻呢?又或者,從你身上切割下的組織,你是否可主張你個人的所有權呢?如果有一天,這些組織或細胞,拿去定序或做成生物晶片的資料,這些基因資料,是否對你的隱私權有重大威脅呢?或許你有些遺傳性疾病,但因為你的基因資訊外洩,保險公司可能把你列為拒保對象,工作上顧主可能不願聘用你,這些可能因為基因所導致的「基因歧視」讓你的人權受到損害。

【內容摘要】

※細胞所有權引發棘手問題…病人細胞的權利歸屬何人?…誰告訴你可以賣我的脾臟?

 

※病人必須擁有最後的仲裁權,決定自己的身體組何去何從,否則將形同廣開大門,讓人得以醫學進步為名,行侵犯個人隱私與尊嚴之實。

 

※只要組織從體內移除,無論是否經過患者同意,患者對於該組織的一切權利便隨之消失。…任何人都能取走和販售。

 

※他表示就算事先詢問,病人也不一定能知情同意,因為他是晚期帕金森底病患者。

 

※美國1996年頒布「健康保險可攜與責任法」(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2008年頒布「反基因歧視法」(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

 

※每位醫學院畢業生都要宣讀「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便提到醫師必須維護病人隱私。…和紐倫保公約或美國醫學學會倫理準則一樣。

 

※我每回對別人講起海莉耶塔和她細胞的故事,對方的第一反應通常是:醫生沒有讓海莉耶塔知道就取走她的細胞,這是合法的嗎?醫生想用你的細胞進行研究,不是應該知會你嗎?答案是「不」,這答案適用於1951年。

 

※關於金錢利益,問題不在於人體組織和組織研究會不會商業化,因為商業化已經是既成的事實,未來也不會停止;禁止商業化,企業就不會製造我們許多人所仰賴的藥物和檢驗法。

 

※研究人員成了企業家,雖然振興了經濟,提供誘因激勵科學研究,但也帶來問題,像是隱私和所有權之爭。

《前言》

  在職場中,無論你是當主管,或者身為下屬都必需了解到,有一種領導方式要特別注意,用得好,官運亨通;用不好,組織變大亂鬥,那就是「內鬥出領導,興風作浪救組織」。有時主管當久了,就會忘了自己坐上這位子的初衷,最後自己無形中卻也陷入了這習以為常的「權謀鬥爭」之中。身為下屬的也要時常觀察自己長官的言行,是否有這傾向及嗜好,這也可以自我警惕,應如何應變長官的舉動,因為一不小心你有可能成為下一位被鬥爭的對象。若你是身為高階主管,更應去了解你底下的中階主管在搞什麼?輕者,公司會長期處於內耗狀態;重者,公司傾危,不可不察。

  話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我們讀歷史都會知道,當處在亂世之中,若有一人躍上舞台出來集合群眾力量,推翻前朝或撥亂反正,此人必成為眾人矚目之英雄,其實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得到借鏡,如東漢末年,董卓為惡,則曹操號令天下討之,之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相繼討伐袁紹、袁術;劉備為恢復漢室,誓討曹賊。這些歷史的相同點就是要先樹立敵人,方能師出有名,間接團結內部以抗外敵,相對地也可鞏固國君的領導地位。

  在職場中呢?有些主管也會藉由內鬥、批判、權謀來鞏固其主管領導地位及威權。其實在這種氛圍下工作的員工,人心是很不穩定的。有些下屬會投其所好,來迎合這類長官的味口,這類型的長官會有幾種特點,樹立朋黨,喜愛下屬吹捧,爭權奪利,擅長玩多手政策,用人唯親,不可功高震主…等。接下來為大家分析這些現代職場英雄做人的手段及方法。

《輿論信徒》

  因通訊軟體的發達,許多主管都會藉由通訊軟體來溝通公司內部的大小事,使用得當也可聯絡同事情感。現在的通訊軟體都可成立群組,使用這些群組的主管們,應思考應如何發言?發表何種言論?因為若使用不當,會使「團隊」變「朋黨」。有些主管會成立許多不同名目的群組,這些「特定群組」都會有其「特定敵人」,就如先前所講的,欲當英雄者,都會先樹立敵人,這些敵人你只要細心觀察,就會察覺到多與這位主管有關,有時是這位主管的長官,或是主管眼中釘的下屬,亦或是可能威脅到這位主管權勢的同仁。

  這位主管就會率先在群組發言,幹譙他被上層壓榨的事。有時這些事聽起來跟你不太相關,有時聽起來只是上對下合理的要求,但身為他的下屬們,有些人就開始附和,有些下屬為了依勢,有些為了得到主管信任。主管也會從這些下屬們的回應,來判斷誰對他忠誠,誰是較順從的下屬,這相對也會連帶關係到主管用人偏好,越懂得附和、拍馬屁的下屬,自然就在大傘的保護下,只要做點事即可邀功,也可享有這位主管給你的「特權」。

  若你不是懂得拍馬屁的下屬,那你就要擁有相當好的能力,以及不要有把柄在主管手裡,但也別傻傻地以為可以跟著主管的人馬享有「特權」,有聽過一句成語嗎?「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只要你不是主管的人馬,最好連「點燈」都不要,即使主管人馬都在放火,你也沒可奈何,只要主管訴諸輿論壓力,一句話「你都沒在做事」,就可能抹煞你多年來的苦勞。

  這類型的主管也很愛收集公司上下的八卦,輿論及對手的弱點都會是他的最佳武器,有些下屬就會投其所好,不斷地協助主管在收集同仁的八卦,這類型的同仁會靠著出賣同事對他的信任,將一些負面訊息轉述給主管。例如這位主管想要鬥垮另一位主管,就會從其它同仁的八卦得知一些負面訊息,這位主管會使用「藉刀殺人」的方式來向上級報告,說某位同仁說:「這位主管上班都沒在做事,同仁過去他的位子上,都看到他在打線上遊戲」。這位同仁他得到了這位主管的信任,但他不知道,他已間接謀殺了他自己的主管。

  這類型的主管你會發現到他會花許多心思,在經營他「輿論」上的信徒,誇大的輿論總可壓死一名員工,你會發現無論上下班,其言論都是在批鬥。這時你就要小心回應,不回應就可能被貼標籤,若回應不當,你就可能成為他殺人的工具。

一個人旅行

一個人旅行。
你會更親近當地的人、事、物。
也會更親近自己的內心。

一個人會因為想拍照,你會拉一個路人甲,請他幫你拍照,然後彼此詢問對方從那來?
有時相互拍照,有時會合照,彼此給個微笑。

有時會遇到一些新奇的事,有趣的事,也會常遇到迷路後驚奇的事。
原來,這些不全完你能掌握的事,有時是那麼有趣,有時只是換個心境就好。

我們在原有的現實生活中,習慣百分百掌控一切,當不在我們掌控時,我們會很懊惱或憤怒。
一個人旅行,讓自己知道,許多事並非百分百如已所願。

有時,我們會被某些風景所引吸,用心去感受當地氛圍,有時只是一陣輕風,或一陣小雨。
那種極細膩的感受...
心突然寬闊了,視野也寬闊了。

【圖書心得】忘了。走一段無悔的失智照護旅程

 忘了:走一段無悔的失智照護旅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9097

 

【心得】

  最近實在超忙的,難得國際私法的課程已告一段落,現在可感覺到休閒時間的可貴,可讓自己的大腦清靜一下,片刻的深呼吸,清晨的陽光從窗外灑落,好久沒動手寫寫心得了。

  某日去逛好市多的時候,瞥見禇士瑩最新出版書,有點驚訝的是,他居然寫失智照護相關的書,之前會看他著作的書藉大多是旅遊的,在我刻板印象中,一位旅人怎麼會去寫醫療照護的書籍?在他順遂的人生背後,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祕密。

  有時面對一個家庭有需要長期照護的親人時,所要面臨種種心靈上的煎熬及各種壓力的來源,真不足以為外人道,雖然不足為外人道,但也並非要將外人拒至千里之外,有時可尋找適當管道舒解,可得到更多處理的方法,也可讓心靈得到一席喘息空間。

  也或許我們尚未面臨如此窘境,許多刻骨銘心的傷痛未曾經歷,但我們也不能視若無物,或許有時命運的捉弄,會無意中發生在你我的身上時,應如何應變?藉由這本書讓我們更能了解如何面對失智者,及對長期照顧者如何因應的建議。也藉由這本書讓我們心更柔軟些,去體會、關懷那些長期照護的議題,以及那些遠渡重洋、離鄉背景來台從事看護工作的外籍勞工們。

 

  作者以感性的文筆,刻劃出他照顧失智外婆的心路歷程,及以時空交錯的手法,提到母親可能有失智的情況。書中也有訪談許多位失智者相關照護的案例,以及國家政府機關或社福團體能夠給予的相關資源,對需要長期照護者無非是汪洋中的救生圏。

 

【內容摘要】

  • 對親人失智的悲傷,不是來自他當下的遺忘,而是自我緊抓著歷歷在目的過往不肯放。盡了全力,然後釋懷、繼續好好過活,才是生命教給我們最重要的一課。

  • 沒有機構是十全十美的,再怎麼好的機構,工作人員也無法時時刻刻只關注我們的家人,這點和居家照顧有所區別,入住機構前,家屬要先有清楚的認知。

  • 失智病人照顧要點之一是維持固定的、熟悉的生活環境;因此除非問題無從改善,否則不要任意變換病人的生活環境。

  • 在台灣,和四十萬外籍看護同樣無聲無息的,還有六十萬居家照顧者。根據統計,家庭照顧者有20%罹患憂鬱傾向,87%罹患慢性精神衰弱,死亡率比非照顧者高出60%,但得到正式資源協助者僅6%。

  • 平均每位照顧者要承受身心煎熬長達6.54年,高達二成五的人甚至超過十年以上。

  • 「不談過去,只把握現在」;而「現在」確實是失智症病人和親愛的家人,唯一能夠並同擁有的時光。

  • 熊貓媽媽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體會到人生璀璨華麗的部分實在太短暫了。一旦得了失智症後,每個人都變成一樣,從大人退化成幼兒,繼續退化成嬰兒,最後回到胎兒的狀態,直到生命結束。

  •  如果重新來一遍,還是會選擇親自照顧父親,但是我不要再堅持單打獨鬥、悲情地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了,有那麼多親人的資源、醫療的資源、社會福利的資源,為什麼當初竟會覺得不向命運求饒、不向外界求助,是唯一能夠證明對父親的愛的方法?起碼,我會找個外籍看護來幫忙。

  • 照顧父母的這些年,她體會到「生活品質比生命長度更重要」的道理,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有未婚女兒可以陪伴父母渡過人生最後一程,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在經濟無虞的情況下,給予父母最需要的照顧,為了提供這種有尊嚴的、有品質的照顧,自己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

  • 「認識別人容易,認識自己難。我們得先修正自己的偏見,才能看到完整的世界。」

  •  菲籍看護工 Blessie 曾寫過一首詩,題為〈台灣,一個讓我築夢的國度〉

當一位異鄉人站在您的土地上

彷彿入侵者必須要接受充滿敵意的批判

我不曾有犯罪的思想

然而異鄉人似乎帶著原罪

我像是一個被鐵柱圍關的囚犯

隨手寫...能源

最近我從核四的議題,延伸思索的是...

或許在二十年後,能源將走向...

1.能源選擇將多元化。(你可以自由撰擇供電的類型或廠商,或者自行發電。)

2.節能環保將普遍化。(電氣產品耗能將是現今的三分之一。綠建築將成為主流。)

3.能源市場將自由化。(能源價格將取決於市場供需。政府將針對不同的能源供給,苛以不同的稅制,也許叫碳稅或其它名目。)

未來這將是很大的商機。

或許現在,你可以將家裡的化糞池,改成沼氣發電,連瓦斯錢都可省了。
如果科技進步的夠快,你有可能在家種植幾顆樹木,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來供電(目前己有相關研究,但轉換效率還不好)。

而我目前想做的是,做一台可幫助省電的節能產品。

韻腳詩【膚淺】

韻腳詩【膚淺】

足印太淺 一如走過的從前

情海湛藍 一朝淹沒了心田

緣份太淺 誰遺忘誰的誓言

瞬間永遠 瑰麗魅惑了容顏

我用詩篇 尋找所謂的 膚淺

心情小語【時間】

假若有樣存在永恆的事物,

那時間對它而言是毫無意義的,

但它存在的意義卻是值得深思的。

=============

最近在思考,時間是什麼?其實,時間是毫無意義的東西。

一個人的愛情療癒:一個人、兩個人或三個人的關係,如何走出來?

一個人的愛情療癒:一個人、兩個人或三個人的關係,如何走出來?

作者:約翰.詹姆斯、羅素.傅里曼
原文作者:John W. James、Russell Friedman
譯者:席玉蘋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3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037504
裝訂:平裝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2893

【心得】
  之前在朋友的Blog看到她寫一本書的心得「一個人的療癒」,於是就很好奇,看了一下內容,感覺還滿好看的, 在國外心理學發展很多樣化,心理治療的醫學也很多,歐美國家都很注重心理問題,但觀華人民族,卻將這心理問題視 為弱者,以致華人社會對於難過、傷心的心理不敢表達出來。

  於是我上星期,就到金石堂書局小逛了一下,找一下「一個人的療癒」這本書,但因有急事,所以只看到「一個 人的愛情療癒」,於是乎翻了一下,確認是同作者,而且還剛出版不久,熱騰騰的咧!就買回來拜讀一下,也或許之 前會讀一些鄧惠文醫師的著作,所以對心理剖析還滿有興趣去了解的。

【心得】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面對情感的問題,其實我們都不知如何去處理當下情緒,怎麼去安撫一顆受傷的心,大多人 都選著隨波逐流,也或許他們已經力不從心了,倦了、累了,滿腦子已經被突如其來的惡號佔據著,這打不開結,充 滿了許多困惑,我想這本書以務實心理科學的手法,運用「認知行為治療」的概念,來教導你如何坦承面對自己的情 緒,以正確的行動來化解未了結的情緒,這樣你才能重新開始,重新再來。作者也是美國傷心療癒協會的創辦人,官方網站:http://www.grief.net/

  「我到底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另一半?」,作者以這段話引出人們對找到「心靈伴侶」的內心渴望,但往往卻事與 願違,這也是我的疑惑,藉由這本書我也重新檢視自己的愛情歷程,有時也常常會問自己在愛情中,追求的是什麼? 該珍惜的是什麼?在感性中是否能保有理性?若要維持長久的感情,結婚是重要的嗎?我想我目前能做的,就是堅定 自己對愛情正確的信仰,等待對的人出現。

  前言提到「未了結的過去,會再次毀了你的愛情」,若你無法化解和前任伴侶之間的傷心情緒,這些未了結的情 緒就會被你帶進日後的感情中,再次破壞你的愛情。我倒覺得這跟情人之間相處模式有很大的關係,畢竟許多情侶間 不見得懂得溝通,有問題就往心裡藏,不敢坦言,於是累積許多情緒,壓抑著自我,到最後分手時,也沒講清楚,於 是會帶著許未了結的情緒,而這些諸多的情緒卻往往在日後分手後,造成一種陰影,變成日後在療傷時,會更加複雜 與困難。所以情人間若有任問題,最好在那時間點,做最好溝通方式,不要一直累積,到最後就像一本「爛帳」一樣 ,模糊了許多事,假若走到分手的地步,分手的原因也盡量單一,我覺得分手也需要溝通的,這才不會造成日後感情 上的包袱。

  「大家都用錯的方法處理傷心」,作者提出六種錯誤處理傷心的方法,我覺得論點很有趣,講得也滿有理的,1. 不要難過,2.找東西來取代失去的,3.獨自傷心,4.時間會治癒情傷,5.要堅強,6.保持忙碌。相信大家都有被安慰 或者安慰別的經驗,大家都會說「別難過」、「下一個會更好」,但這不會幫你停止傷心,而且故作堅強樣,只會讓 你傷心更久,唯有坦誠面對自己的情緒,才是堅強的。

  這本書每一章節都是循序漸進的,漸漸引導你面對自我情緒,了解自我,進而找到真愛...如第四章談:「為 什麼我一直無法走出來?」,有80%的人承認他們罔顧自己的直覺,明知不會有結果還硬是飛蛾撲火。不過作者講到 初次見面的直覺,卻可斷定未來的事,我覺得太過科幻了,雖然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殊直覺,但直覺它有時會是種 偏見。直覺其實是要事後「觀察」印證的,不能只單靠那虛無直覺的就認定一切事,如果你真的可以鐵口直斷的話, 那應該別浪費你的天賦,去當算命仙。

  接下我講快一點好了,不然讀者們會沒耐心看完,呵~總之作者引導大家針對那些感情上的缺口及情緒,作一書 寫、回顧,並唸出來,把這些情緒作個寬容的告白。我想這是很有用的方法,本身也是嚐試過,當你透過書寫時,可 讓內心重新檢視,在這檢視的過程中,你情緒會得到疏導,而很平靜。

【結尾】

  最後就是用新的方式面對感情,去重新建立自己對感情的信仰,想想不爭吵的好感情,如何做到?養成學會傾聽 以及理解伴侶心靈的好習慣。最後是最有趣的是,寫下你的新擇偶標準,當然我也寫下來了,這是祕密...嘿~

  最後就勇敢去interview...find your love

不過,我還是覺得東西方人交友方式,還是有些許差異,或許你會有一套適合自己的交友方式。

==============================

這本書要獻給:

.遭受劈腿、外遇或情變而恢復單身的人;
.曾經失戀、現在又重新戀愛的人;
.和另一半總是爭吵不斷,不知該如何是好的人;
.不再相信愛情、放棄追求幸福的人。

在愛情世界裡,帶來傷害的是別人,但造成痛苦的,卻是我們自己。
只因為,我們老是用錯誤的方法處理失落的情緒。